中国里程碑式突破:亚洲最大600吨级CO2空气捕集装置验证成功,技术空白填补
7月26日消息,亚洲规模最大的600吨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设施——“碳捕块 CarbonBox”成功完成了百吨级模块的满载稳定性运行测试。
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大规模高浓度工业级直接空气捕集工程技术设备上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技术领域实现了重要跨越,对推动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介绍,DAC 作为一种新兴的碳捕集技术,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负排放。
“碳捕块 CarbonBox”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吸附动力学的高性能捕集装置,可实现直接从空气或不同浓度的排放源中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并根据后端应用需求直接输出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单个模块顺利实现从空气中直接年捕集 99% 高浓度二氧化碳超过 100 吨,对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碳捕块 CarbonBox”由中国能建上海成套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攻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领先性主要体现在聚焦 DAC 高能耗、高成本的世界性难题,通过捕集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工艺流程的精准优化和核心配套件的颠覆性研发,研发团队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能耗的设计目标,同时确保了捕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碳捕块 CarbonBox”可广泛应用于绿色甲醇、绿色航空燃油等绿色燃料合成和碳交易服务等领域(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绿色航空燃油动力航班等)。
通过“碳捕块 CarbonBox”直接空气捕集得到的二氧化碳满足国际 ISCC 认证,更能克服生物质碳源在原料供给不稳定、地域限制等一系列的应用掣肘,实现绿色碳源大批量、稳定的供给,彻底打通当前绿色燃料合成中面临的碳源瓶颈。
星辰大海:中国在轨卫星突破900颗,稳居全球亚军宝座
7月17日消息,据最新报道显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900颗,这一数字使中国稳居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第二位。
根据卫星跟踪网站Orbiting Now提供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正在运行的卫星总数已达到10257颗,而美国作为领头羊,其在轨卫星数量虽然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估计超过5000颗,显示出其在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覆盖的人口已经超过 70%,但是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它只覆盖了 20% 的陆地面积。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哪怕是在高山峡谷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天通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它设计的用户容量可以达到 50 万以上。
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家支持卫星功能的旗舰手机,中国电信也率先推出了依托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
目前,基于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超过了 6000 亿次。
随着卫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卫星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以往,一颗卫星的生产最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我国卫星研制的主要单位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通过创新设计、流水线制造,把原来 6 个月的卫星生产周期,压缩到了 20 天出头。
中国载人月球车初样研制启动,两团队赢得研发合同
近日消息,为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航天员登月的目标,我国的载人月球车项目已经进入初步样品开发阶段。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提交的设计方案中,其载人月球车初样提案通过了优选评审。
根据 10 月 29 日举行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消息,中国正锚定 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工程全线正在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最新透露,载人月球车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经过两轮方案择优,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团队分别获得了前两名,双方的方案各具特色,均获得了月球车初样研制合同,将并行推进研发工作。预计在初样研制完成后,双方将进行比测,最终确定参与中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月球车研制团队。此外,中国已启动载人月球车的命名征集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四批航天员将参与载人登月任务。今年 5 月,中国完成了第四批航天员的选拔,共有 10 名预备航天员成功入选,其中包括 8 名航天驾驶员和 2 名载荷专家。所有选拔入队的航天员于 8 月开始进行集中训练。
-
-
中国天文学家新突破:揭示宇宙最强伽马射线源
11-20
-
中国破冰船的技术飞跃,极地征途又前进了一步
01-16
-
金毛犬未牵绳,扑向孕妇致其受惊吓流产
02-08
-
-